赤壁大戰是三國時期極具戲劇性的一場戰爭,同時也是奠定三足鼎立的起點,因為這場大戰是爆發在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由北向南轉移的歷史大背景下,南方的綜合實力此時已經足夠抗衡北方,所以才會有赤壁敗局,曹操雖是一代梟雄,但一個人的力量,又怎能扭轉天下大勢呢?在歷史的洪流之下,個人的力量不過如同一粒微塵而已。
建安十三年,曹操回到鄴城整兵待戈,此時的他志得意滿,意氣風發,平定烏桓的喜悅此時還瀰漫在軍中,從普通士兵到都尉將軍,普遍都覺得收服天下,四海歸一那只是時間的問題,觥籌交錯之間,那真是一幅四海昇平的太平景象。
果不其然,全軍休整十日之後,上頭便傳來了命令,全軍動員立刻開始做向南用兵的準備:在鄴城擴鑿玄武池,用以練習水兵,操練戰船隊列,務必在最短時間內讓士兵熟悉水戰命大將張遼、于禁、樂進帶領大兵駐守許都以南,為大軍南征做足準備將西涼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城做人質,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朝廷罷免三公官銜,設御史大夫,曹操自認丞相一職殺死孔融等朝中政敵,穩固後方統治
在做完上述準備工作之後,同年七月,曹操親自帶兵揮軍南下,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擁立次子劉琮繼位,同一時間,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議,派軍抄捷徑輕裝前行,不久曹軍便兵至宛、葉二城之下。九月,曹操屯兵新野,劉琮投降,曹操接受投降後便整編了劉琮的軍隊,並於長坂坡重創劉備,張趙二將奮力突圍,劉備得以順利逃亡。而後,曹操繼續進軍江陵,對荊州本地一眾官員示好拉攏,封官賞賜,此時江東那邊,經過多日朝堂辯野,孫權和劉備達成了一致的戰略目標,正式組成孫劉聯盟,大都督周瑜以及名將陳普,各帶萬餘兵馬與劉備合力共擊曹操,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籌劃戰略。
同年十二月,孫劉聯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當時曹軍內部已經開始流行瘟疫,新編的水軍又和荊州水軍難以磨合,首次與周瑜交戰便大敗而歸,曹操只得把水軍「引次江北」和陸軍匯合,把戰船停在北岸烏林一側伺機而動,周瑜見狀,便把戰船停在赤壁南岸,隔江與曹軍對峙。
因曹軍營中大多是北方士卒,不善水戰,所以他們將戰船首尾相連,人馬於船上便可如履平地,周瑜獲知後便心生一計,先是聯合黃蓋使苦肉計詐降曹操,等東南風正急之時,用十艘點火的戰船沖向曹軍船隊,將曹軍戰船盡數燒毀,因火勢太大還波及到了陸軍營地,此戰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損失慘重。
曹操遭此大敗,便沒有了先前的銳氣,敗走華容道回到江陵之後,恐赤壁失利導致後方政權不穩,便匆匆趕回了鄴城,至此,赤壁大戰以孫劉聯軍大獲全勝而告一段落。
赤壁大戰的失利讓曹操失去了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孫劉經過這一戰便有了喘息的時間來發展自己的勢力,三分天下的格局就此初定,那麼這場大戰從表面上來看,如果曹操獲勝,天下就可以重新統一,但其實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此時的南方,已經有了和北方抗衡的實力,赤壁之戰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趨勢下騰起的一朵浪花。
在東漢末年以前,中國北方一直都是經濟文化以及政治中心,無論是經濟水平還是軍事實力,北方都高出南方一大截,從實力上講,南方是沒有可能抗衡北方的,西漢的「吳楚之亂」便是最好的例子,當時東南方的七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可還是無法對抗北方西漢政府,「吳楚之亂」很快就被平定。
但是,時間來到東漢末年,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據可靠史料記載,當時南方的經濟人口有了飛躍式的增長,就拿北方最富饒的關中地區舉例,當時關中內的人口,已經從220萬銳減到了50萬,而南方荊州以及揚州的人口,都激增了50%以上,那為何人口流動如此之大呢?這是因為當時北方地區經常有瘟疫、戰亂和饑荒,所以北方的人口大量遷徙到南方避難,甚至很多北方傳統的世家大族,都遷移到了南方定居,所以,儘管此時的南方在人口和經濟總量上還沒有超過北方,但是北方此時已經不具備像西漢時那樣壓倒性的優勢了,這就為此後「南北對峙」的局面奠定了基礎。
赤壁大戰便是發生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曹操所代表的北方勢力,無法收服和殲滅孫劉所代表的南方勢力,真的不能說曹操缺乏戰略眼光和應變能力,因為就算沒有火燒赤壁,會不會有其他的xx赤壁也未可知呀,誠如開篇所言,在歷史洪流之下,一個人的力量渺小如微塵一般,只能順流而下,它哪裡會有逆流而上的力量呢?
本文資料參考書籍《國之梟雄》
梟雄曹操為何終其一生只能統治北方,赤壁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赤壁大戰是三國時期極具戲劇性的一場戰爭,同時也是奠定三足鼎立的起點,因為這場大戰是爆發在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由北向南轉移的歷史大背景下,南方的綜合實力此時已經足夠抗衡北方,所以才會有赤壁敗局,曹操雖是一代梟雄,但一個人的力量,又怎能扭轉天下大勢呢?在歷史的洪流之下,個人的力量不過如同一粒微塵而已。
建安十三年,曹操回到鄴城整兵待戈,此時的他志得意滿,意氣風發,平定烏桓的喜悅此時還瀰漫在軍中,從普通士兵到都尉將軍,普遍都覺得收服天下,四海歸一那只是時間的問題,觥籌交錯之間,那真是一幅四海昇平的太平景象。
果不其然,全軍休整十日之後,上頭便傳來了命令,全軍動員立刻開始做向南用兵的準備:
在鄴城擴鑿玄武池,用以練習水兵,操練戰船隊列,務必在最短時間內讓士兵熟悉水戰命大將張遼、于禁、樂進帶領大兵駐守許都以南,為大軍南征做足準備將西涼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城做人質,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朝廷罷免三公官銜,設御史大夫,曹操自認丞相一職殺死孔融等朝中政敵,穩固後方統治
在做完上述準備工作之後,同年七月,曹操親自帶兵揮軍南下,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擁立次子劉琮繼位,同一時間,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議,派軍抄捷徑輕裝前行,不久曹軍便兵至宛、葉二城之下。九月,曹操屯兵新野,劉琮投降,曹操接受投降後便整編了劉琮的軍隊,並於長坂坡重創劉備,張趙二將奮力突圍,劉備得以順利逃亡。而後,曹操繼續進軍江陵,對荊州本地一眾官員示好拉攏,封官賞賜,此時江東那邊,經過多日朝堂辯野,孫權和劉備達成了一致的戰略目標,正式組成孫劉聯盟,大都督周瑜以及名將陳普,各帶萬餘兵馬與劉備合力共擊曹操,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籌劃戰略。
同年十二月,孫劉聯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當時曹軍內部已經開始流行瘟疫,新編的水軍又和荊州水軍難以磨合,首次與周瑜交戰便大敗而歸,曹操只得把水軍「引次江北」和陸軍匯合,把戰船停在北岸烏林一側伺機而動,周瑜見狀,便把戰船停在赤壁南岸,隔江與曹軍對峙。
因曹軍營中大多是北方士卒,不善水戰,所以他們將戰船首尾相連,人馬於船上便可如履平地,周瑜獲知後便心生一計,先是聯合黃蓋使苦肉計詐降曹操,等東南風正急之時,用十艘點火的戰船沖向曹軍船隊,將曹軍戰船盡數燒毀,因火勢太大還波及到了陸軍營地,此戰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損失慘重。
曹操遭此大敗,便沒有了先前的銳氣,敗走華容道回到江陵之後,恐赤壁失利導致後方政權不穩,便匆匆趕回了鄴城,至此,赤壁大戰以孫劉聯軍大獲全勝而告一段落。
赤壁大戰的失利讓曹操失去了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孫劉經過這一戰便有了喘息的時間來發展自己的勢力,三分天下的格局就此初定,那麼這場大戰從表面上來看,如果曹操獲勝,天下就可以重新統一,但其實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此時的南方,已經有了和北方抗衡的實力,赤壁之戰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趨勢下騰起的一朵浪花。
在東漢末年以前,中國北方一直都是經濟文化以及政治中心,無論是經濟水平還是軍事實力,北方都高出南方一大截,從實力上講,南方是沒有可能抗衡北方的,西漢的「吳楚之亂」便是最好的例子,當時東南方的七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可還是無法對抗北方西漢政府,「吳楚之亂」很快就被平定。
但是,時間來到東漢末年,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據可靠史料記載,當時南方的經濟人口有了飛躍式的增長,就拿北方最富饒的關中地區舉例,當時關中內的人口,已經從220萬銳減到了50萬,而南方荊州以及揚州的人口,都激增了50%以上,那為何人口流動如此之大呢?這是因為當時北方地區經常有瘟疫、戰亂和饑荒,所以北方的人口大量遷徙到南方避難,甚至很多北方傳統的世家大族,都遷移到了南方定居,所以,儘管此時的南方在人口和經濟總量上還沒有超過北方,但是北方此時已經不具備像西漢時那樣壓倒性的優勢了,這就為此後「南北對峙」的局面奠定了基礎。
赤壁大戰便是發生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曹操所代表的北方勢力,無法收服和殲滅孫劉所代表的南方勢力,真的不能說曹操缺乏戰略眼光和應變能力,因為就算沒有火燒赤壁,會不會有其他的xx赤壁也未可知呀,誠如開篇所言,在歷史洪流之下,一個人的力量渺小如微塵一般,只能順流而下,它哪裡會有逆流而上的力量呢?
本文資料參考書籍《國之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