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御外敵點檢稱帝》中講到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回到後周都城開封,接受了小皇帝柴宗訓的禪讓,建立了宋王朝。《水滸傳》中提到柴氏後人「小旋風柴進」家裡供奉著宋太祖御賜的「丹書鐵券(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免死金牌」)」,那麼這件事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柴氏後人在宋朝過得怎麼樣呢?
首先,民間流傳著宋太祖趙匡胤 「勒石三戒」的故事,宋朝葉夢得在他的《避暑漫抄》中說趙匡胤開國之後曾經命人秘密地篆刻了一塊碑文藏在太廟中,但是其內容只允許後世皇帝拜讀。直到「靖康之變」北宋亡國之時,這塊碑文才得以公開面世,據說其內容為:其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其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其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所以,雖然史書中並沒有趙匡胤賜柴家丹書鐵券的記載,但他可能真的給後世皇帝立下了善待柴家的規矩。
那麼柴榮的子孫在宋朝過得怎麼樣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柴榮的兒子:柴榮一生共有七個兒子,前三子都被後漢皇帝劉承佑所殺,周恭帝柴宗訓是他的第四子,另外三個兒子分別為曹王柴熙讓、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
周恭帝柴宗訓禪位之後被趙匡胤封為鄭王,在他的封地之內,後周的正朔、服色等象徵國家政權的制度都被允許沿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也就是趙匡胤稱帝兩年多之後,柴宗訓及其親屬被重新安置到房州(現在的湖北省房縣)。此後數年之間柴宗訓的名字沒有再次出現在史書中,直到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三月,房州報告柴宗訓病逝,當時他年僅二十歲。
再來看柴榮的另外幾個兒子:《新五代史·周家人傳》記載,乾德二年(公元961年)「柴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但是宋朝有兩份文人筆記中記載了柴熙讓與柴熙誨的結局,兩個故事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們暫舉北宋王鞏的《隨手雜錄》一例:
《隨手雜錄》記載,在趙匡胤剛剛入住後周皇宮之時,看見了宮女抱著周世宗的孩子,於是問左右官員應該怎麼處置。趙普冷冷地說了兩個字:「去之」,而潘美則低頭不語,趙匡胤追問他,他始終沒有回答,趙匡胤說:「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此時潘美才發言:「臣與陛下都曾經侍奉周世宗,我要是勸陛下殺此幼子,便是有負於世宗;若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然懷疑我不忠。」於是趙匡胤說:「周世宗的兒子認你為父不太合適,你就認他們為侄子吧!」於是潘美便將這兩個嬰兒帶回家,「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
周恭帝柴宗訓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柴永崎被封為鄭國公,但是柴榮嫡系只傳了這兩代就斷了。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宋仁宗又下令在柴氏後人中挑選年歲最長的一人封為崇義公,此後,崇義公的爵位一直在柴氏家族延續下來。甚至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之後依然找到柴氏後人柴叔夏,讓他繼續襲封崇義公,《宋史》中最後一次冊封柴氏後人的記錄出現在宋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此後不到三十年,南宋滅亡。所以,北宋到南宋三百年間宋朝皇帝一直在關懷柴氏,也算是宋朝有情有義了。
對於柴氏孤兒寡母來說,他們自然是沒有阻擋趙匡胤稱帝的能力。那麼,在「陳橋兵變」之後,真的只有韓通一人是後周的忠臣嗎?柴榮曾經提防的權臣張永德和李重進是如何面對趙匡胤的?他們有沒有起兵反抗剛剛建立的宋朝呢?欲知後事如何,煩請關注下一講《宋十八帝簡編》之「宴百官王著大哭」。
公元1249年,最後一位宋朝皇帝冊封柴氏後人
上回《御外敵點檢稱帝》中講到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回到後周都城開封,接受了小皇帝柴宗訓的禪讓,建立了宋王朝。《水滸傳》中提到柴氏後人「小旋風柴進」家裡供奉著宋太祖御賜的「丹書鐵券(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免死金牌」)」,那麼這件事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柴氏後人在宋朝過得怎麼樣呢?
首先,民間流傳著宋太祖趙匡胤 「勒石三戒」的故事,宋朝葉夢得在他的《避暑漫抄》中說趙匡胤開國之後曾經命人秘密地篆刻了一塊碑文藏在太廟中,但是其內容只允許後世皇帝拜讀。直到「靖康之變」北宋亡國之時,這塊碑文才得以公開面世,據說其內容為:其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其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其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所以,雖然史書中並沒有趙匡胤賜柴家丹書鐵券的記載,但他可能真的給後世皇帝立下了善待柴家的規矩。
那麼柴榮的子孫在宋朝過得怎麼樣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柴榮的兒子:柴榮一生共有七個兒子,前三子都被後漢皇帝劉承佑所殺,周恭帝柴宗訓是他的第四子,另外三個兒子分別為曹王柴熙讓、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
周恭帝柴宗訓禪位之後被趙匡胤封為鄭王,在他的封地之內,後周的正朔、服色等象徵國家政權的制度都被允許沿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也就是趙匡胤稱帝兩年多之後,柴宗訓及其親屬被重新安置到房州(現在的湖北省房縣)。此後數年之間柴宗訓的名字沒有再次出現在史書中,直到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三月,房州報告柴宗訓病逝,當時他年僅二十歲。
再來看柴榮的另外幾個兒子:《新五代史·周家人傳》記載,乾德二年(公元961年)「柴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但是宋朝有兩份文人筆記中記載了柴熙讓與柴熙誨的結局,兩個故事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們暫舉北宋王鞏的《隨手雜錄》一例:
《隨手雜錄》記載,在趙匡胤剛剛入住後周皇宮之時,看見了宮女抱著周世宗的孩子,於是問左右官員應該怎麼處置。趙普冷冷地說了兩個字:「去之」,而潘美則低頭不語,趙匡胤追問他,他始終沒有回答,趙匡胤說:「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此時潘美才發言:「臣與陛下都曾經侍奉周世宗,我要是勸陛下殺此幼子,便是有負於世宗;若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然懷疑我不忠。」於是趙匡胤說:「周世宗的兒子認你為父不太合適,你就認他們為侄子吧!」於是潘美便將這兩個嬰兒帶回家,「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
周恭帝柴宗訓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柴永崎被封為鄭國公,但是柴榮嫡系只傳了這兩代就斷了。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宋仁宗又下令在柴氏後人中挑選年歲最長的一人封為崇義公,此後,崇義公的爵位一直在柴氏家族延續下來。甚至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之後依然找到柴氏後人柴叔夏,讓他繼續襲封崇義公,《宋史》中最後一次冊封柴氏後人的記錄出現在宋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此後不到三十年,南宋滅亡。所以,北宋到南宋三百年間宋朝皇帝一直在關懷柴氏,也算是宋朝有情有義了。
對於柴氏孤兒寡母來說,他們自然是沒有阻擋趙匡胤稱帝的能力。那麼,在「陳橋兵變」之後,真的只有韓通一人是後周的忠臣嗎?柴榮曾經提防的權臣張永德和李重進是如何面對趙匡胤的?他們有沒有起兵反抗剛剛建立的宋朝呢?欲知後事如何,煩請關注下一講《宋十八帝簡編》之「宴百官王著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