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女兒正在老公的陪伴下在海水裡歡樂地蹦噠。
第一次到海邊度假,小傢伙格外興奮,看著她在水裡撲騰的熱鬧勁兒,我不僅感慨,娃真是愁生不愁長,轉眼間,當初那個小肉球已然長成小大人了。
作為一胎職場媽媽,回想從十月懷胎到重返職場這一路的升級打怪,踩了不少大坑,現在一點一點寫出來,希望可以幫你避開我曾經走過的坑。
01工作可以外包,帶娃也可以?是的呢~ 我是個不太會做飯的媽媽,但升級為人母后,母性促使我每時每刻都想把最好的給那個心愛的小人兒。
就單拿做吃的而言,我大張旗鼓的買下各種工具,原材料,從製作到搭配,嚴格按照各種育兒貼寫的操作,力爭做到既色香味俱全,各類營養元素又一應俱全。
可是把花大把的精力在輔食製作上,小朋友的胃口卻只有那麼大,從準備食材,搭配製作,到烹飪造型,清洗工具,弄得自己人困馬乏。
尤其是休完產假回到工作崗位後,每天下班回來,陪寶貝的時間本來就很稀缺,若再花上不小的功夫精心製作一頓愛心餐,那真是自我挑戰,過程中的滿足感也一落千丈。
但看到網路上各路牛媽製作的精美餐食,自己的愧疚之心又如荒草般瘋長,覺得自己真差勁。於是,就在不自覺中陷入了「想做——力不從心——勉強做吧——做不好」的內心糾結循環。
這樣撕扯著很久,在一次刷公眾號的過程中,我才發現,有些媽媽也不會做飯、也沒怎麼做飯給寶寶的。如果要做,他們會將活兒盡量安排在有大塊時間的非工作日,一次做量比較大的,然後分成多份冷凍起來,分批次食用;或者乾脆直接外包給電商這類第三方,採購成品或半成品,再在家做簡單加工。
當媽的要把做飯這件看似本能的事情外包出去,是不是有點不負責?
為此,我專門去了解了「外包「這件事。這是個從1980年代流行起來的商業用語,是商業活動決策之一,指將非核心業務下放給專門營運該項運作的第三者,原因是為了節省成本、集中精神於核心業務、善用資源、獲得獨立及專業人士服務等。所以,外包是一種為了把握核心、放棄非核心的活動決策。
回到養育這件事情上,育兒本身不就是一種活動決策嘛?其中涉及相當複雜的多次具體決策呢。此外,在初回職場的階段,新手媽媽們工作、生活優先順序是什麼呢?
我以為,應該是將身體與精神的節奏從相對輕鬆的產假休息中,回調到職場高壓、快速運轉的狀態來。這個調整不僅需要足夠的體力支撐,即睡眠、休息,還需要良好的心態和回歸的職場思維。
所以,在滿足小寶貝基本的食物和營養需求的基礎上,繁複的花式、複雜的烹飪搭配這些活兒就應該作為非核心業務,被精簡、被壓縮,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寶貴的精力用於自我調節以及陪伴寶貝。
與此同時,為了彌補自己的抽離,外包家務、直接採購成品或半成品的食品,都是可以作為補充納入生活安排中的。
媽媽們從來都不是神,足夠的休息時間,對上班奔職場、下班顧家裡的職場媽媽來說,特別珍貴。
事事親力親為代表無私的愛,也意味著累。
只有把自己照顧好了,我們才有足夠的能量去照顧另一個生命,對嗎?
Lesson & Learn 盡量利用周末及節假日的大塊休息時間,去完成耗時長、客戶滿意度波動大且自己不擅長的活兒,例如烹飪。適當考慮通過外包,保持精力和體力上的盈餘,讓自己有片刻喘息之機。02老人帶娃方法都是落後的?沒那麼誇張啦~ 職場媽媽很大的一個挑戰在於老人帶娃,這裡的老人既包括自己的父母,亦包括公公婆婆。兩代人的育兒觀念不一樣不同,以及經驗差異是造成家庭衝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我也摔過不少跟頭,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一個很淺顯的道理:要麼忍(忍受老人帶娃的各種看不慣),要麼滾(滾回家自己帶娃)。
商業上有個概念叫做「機會成本」,意思是說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簡言之,就是任何決策中被捨棄掉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就是這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關於老人帶娃,本身也是一個關於機會成本的判斷。
白天,老人在家帶娃,我自己可以全力以赴工作;晚上,我回家只需要奶娃和少許家務。我既然一定程度享受了輕鬆,那麼就要承擔共處一室觀念、習慣上的不同,甚至衝突。
職場上的財務問題,我們通常都能算得清楚,但生活上常常犯糊塗,會因為小朋友的一頓飯,一件衣服而起爭執。
其實,作為新手媽媽,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很多關於育兒的認知都是來源於書本、網路,我們比較缺乏判斷正誤的權威依據。
此外,育兒知識也是分很多流派、學說,眾多育兒專家的觀點可能是側重點不同,甚至相左的。再者,眾說紛紜的育兒知識里也是有偏見、誤區的,例如,很多年前被大家追捧的「不能孩子一哭就能抱」的理論,後來也是被眾人推翻。
育兒是我們人生中一次大型實踐,實踐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實踐就可能會有偏差。
放在一個生命的成長全周期來說,很難說一時的育兒方式到底孰是孰非,所以我們大不必為了孩子的某些非原則性的生活撫育方式,對其他的輔助撫養人不屑一顧,或全盤否定。
方式可能會有不同,但大家的心意是相通的。
我們常常在討論親密關係的時候會說,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其實,這個放在育兒的問題上,一樣適用。在不是原則問題上適當「失聲」,為家庭營造一份輕鬆的環境,不論對我們自己、家人,還是對那個懵懂無知的小寶貝,都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成長環境。
Lesson & Learn 在老一輩人願意的情況下,用他們的付出,換自己需要的時間、精力,換娃的長大,這筆賬沒啥不划算。育兒問題上,我們的從書本、網路上獲取的知識未必絕對權威;老人養育過一代人,經驗屬於個體,也未必全然科學。但理論加實際,可以互補,走得又快又穩。03職場媽媽是萬能的?認慫吧~ 在重返職場後一個月內,我全然不管自己還在哺乳期,迅速就把原來負責的工作全部接手了。
那時每天上班有一小時的哺乳時間,家裡距離公司遠,沒辦法回去,我就選擇背奶。每天3次,每次20分鐘。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糧食」的產出越來越少,常常是我在洗手間的小隔間里急得滿頭大汗也沒有多少母乳。本來上班後陪娃的時間就減少了,再加上這種狀態,一股愧疚感愈來愈烈。
與此同時,工作上的壓力也讓我力不從心。
老人身體不太好,晚上我堅持帶娃睡,無奈娃又是個睡渣,常常哄睡我就弄得身心俱疲。
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工作上精力不濟,業績也急劇下滑。可我不甘心,不希望被人說是升級當媽後,工作能力降級,於是常常好不容易把娃弄睡著後,自己再躡手躡腳的爬起床加班。如此反覆,整個人的狀態慘不忍睹。
後來發現,很多職場媽媽在休假前,或者重返職場後,都進行了工作崗位的調整;還有的媽媽以退為進,調整了職場賽道,改為從事公司其他崗位的工作。
與其說這些是一種被迫的「降級」,不如說是一種主動的自我保護。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我們要適時、果斷的做出取捨,如果娃優先,那麼就要允許自己的工作表現遜色些,而不是要硬撐著「職場媽媽什麼都行的」光環,最後得不償失。
Lesson & Learn 媽媽不是超人,不是鋼鐵女俠,職場媽媽更不是。在照顧好小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多聆聽自己身體發出的信號,也要給自己內心以時間和空間。適當示弱,讓外界,不論老公還是職場上級、同事知道自己需要幫助。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唯結果論,但對方也會看到我們努力的樣子。走不動的時候,停一停,靠一靠,不礙事。04工作與育兒絕對平衡?想太多! 有娃後,工作與育兒的平衡是很多職場媽媽面臨的大難題。
我也看了很多職場媽媽的時間管理實踐,做過很多時間管理方面的嘗試,各種管理工具使用下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總結下來,我恍然意識到,工作與育兒平衡本身可能就是個偽命題,真正的平衡是要在工作和生活育兒之間去做快速的切換。工作的時候,全情投入;帶娃陪娃時,全身心的當好媽媽。
當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哲學家肯·威爾伯這樣說過:對大多數人來說,現實的挑戰不是讓他們突破自我界限,而是讓他們更具可滲透性。這挑戰不是一味想要獲取最高的意識層次,而是要多學學,怎樣在意識的不同狀態和階段之間更自由地轉換。
這要求理解並適應完全相反的遊戲規則,這就是日常生活的特點所在。
想想自己以前,常在帶娃的時候打工作電話,以充分利用時間完成工作沾沾自喜;又有些時候,上班的時候惦記著娃的事情沒有安排好,表面上看起來雲淡風輕,其實心裡早已上火冒煙。不知道這是不是時代的通病,我們不善於在一個時間維度里只處理單一的事情,一定要多軌道同步處理好多件事情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對時間的掌控。
明白這些道理後,我漸漸主動將工作和育兒主動剝離開,即便有些時候沒有什麼事情忙,我也不再像以前故意去找些工作,將時間填滿,而是留白、放空,讓自己閑下來。
Lesson & Learn 同步處理工作和育兒的N項事情並不意味著是時間處理的高手,恰恰相反,我們成為了時間的傀儡,同時,這也說明了,我們在該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沒有全情投入。分神恰恰是對時間最大的浪費,因為時間的效率沒有被最大限度的利用。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精力管理,觀察自己,做記錄吧,發現自己工作最大產出量和帶娃時產出最大量,然後在相應的時間段,去心無旁騖的做那件事。總結回顧左手工作、右手娃的這幾年,我常常會有「為什麼生娃、養娃要渡劫?」的靈魂發問,但娃大了之後才發現,與其說養育是一個不斷跳坑、踩坑的過程,不如說是自我覺察、自我更新的過程。
不論是生活上外包、與老人帶娃和諧相處,還是工作上的「認慫」、工作和帶娃的平衡,都是我在撫育新生命的過程中痛定思痛的思考。
我的經驗、教訓可能更多是個體的體驗。但我想說的是,為人母是一個很甜蜜的重任,職場媽媽要聰明的偷懶,智慧的用勁,才能在一地雞毛的日常生活中多一份從容不迫。
職場媽媽:那些工作和養娃的坑,都太不容易了
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女兒正在老公的陪伴下在海水裡歡樂地蹦噠。
第一次到海邊度假,小傢伙格外興奮,看著她在水裡撲騰的熱鬧勁兒,我不僅感慨,娃真是愁生不愁長,轉眼間,當初那個小肉球已然長成小大人了。
作為一胎職場媽媽,回想從十月懷胎到重返職場這一路的升級打怪,踩了不少大坑,現在一點一點寫出來,希望可以幫你避開我曾經走過的坑。
01工作可以外包,帶娃也可以?是的呢~
我是個不太會做飯的媽媽,但升級為人母后,母性促使我每時每刻都想把最好的給那個心愛的小人兒。
就單拿做吃的而言,我大張旗鼓的買下各種工具,原材料,從製作到搭配,嚴格按照各種育兒貼寫的操作,力爭做到既色香味俱全,各類營養元素又一應俱全。
可是把花大把的精力在輔食製作上,小朋友的胃口卻只有那麼大,從準備食材,搭配製作,到烹飪造型,清洗工具,弄得自己人困馬乏。
尤其是休完產假回到工作崗位後,每天下班回來,陪寶貝的時間本來就很稀缺,若再花上不小的功夫精心製作一頓愛心餐,那真是自我挑戰,過程中的滿足感也一落千丈。
但看到網路上各路牛媽製作的精美餐食,自己的愧疚之心又如荒草般瘋長,覺得自己真差勁。於是,就在不自覺中陷入了「想做——力不從心——勉強做吧——做不好」的內心糾結循環。
這樣撕扯著很久,在一次刷公眾號的過程中,我才發現,有些媽媽也不會做飯、也沒怎麼做飯給寶寶的。如果要做,他們會將活兒盡量安排在有大塊時間的非工作日,一次做量比較大的,然後分成多份冷凍起來,分批次食用;或者乾脆直接外包給電商這類第三方,採購成品或半成品,再在家做簡單加工。
當媽的要把做飯這件看似本能的事情外包出去,是不是有點不負責?
為此,我專門去了解了「外包「這件事。這是個從1980年代流行起來的商業用語,是商業活動決策之一,指將非核心業務下放給專門營運該項運作的第三者,原因是為了節省成本、集中精神於核心業務、善用資源、獲得獨立及專業人士服務等。所以,外包是一種為了把握核心、放棄非核心的活動決策。
回到養育這件事情上,育兒本身不就是一種活動決策嘛?其中涉及相當複雜的多次具體決策呢。此外,在初回職場的階段,新手媽媽們工作、生活優先順序是什麼呢?
我以為,應該是將身體與精神的節奏從相對輕鬆的產假休息中,回調到職場高壓、快速運轉的狀態來。這個調整不僅需要足夠的體力支撐,即睡眠、休息,還需要良好的心態和回歸的職場思維。
所以,在滿足小寶貝基本的食物和營養需求的基礎上,繁複的花式、複雜的烹飪搭配這些活兒就應該作為非核心業務,被精簡、被壓縮,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寶貴的精力用於自我調節以及陪伴寶貝。
與此同時,為了彌補自己的抽離,外包家務、直接採購成品或半成品的食品,都是可以作為補充納入生活安排中的。
媽媽們從來都不是神,足夠的休息時間,對上班奔職場、下班顧家裡的職場媽媽來說,特別珍貴。
事事親力親為代表無私的愛,也意味著累。
只有把自己照顧好了,我們才有足夠的能量去照顧另一個生命,對嗎?
Lesson & Learn
盡量利用周末及節假日的大塊休息時間,去完成耗時長、客戶滿意度波動大且自己不擅長的活兒,例如烹飪。適當考慮通過外包,保持精力和體力上的盈餘,讓自己有片刻喘息之機。02老人帶娃方法都是落後的?沒那麼誇張啦~
職場媽媽很大的一個挑戰在於老人帶娃,這裡的老人既包括自己的父母,亦包括公公婆婆。兩代人的育兒觀念不一樣不同,以及經驗差異是造成家庭衝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我也摔過不少跟頭,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一個很淺顯的道理:要麼忍(忍受老人帶娃的各種看不慣),要麼滾(滾回家自己帶娃)。
商業上有個概念叫做「機會成本」,意思是說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
簡言之,就是任何決策中被捨棄掉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就是這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關於老人帶娃,本身也是一個關於機會成本的判斷。
白天,老人在家帶娃,我自己可以全力以赴工作;晚上,我回家只需要奶娃和少許家務。我既然一定程度享受了輕鬆,那麼就要承擔共處一室觀念、習慣上的不同,甚至衝突。
職場上的財務問題,我們通常都能算得清楚,但生活上常常犯糊塗,會因為小朋友的一頓飯,一件衣服而起爭執。
其實,作為新手媽媽,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很多關於育兒的認知都是來源於書本、網路,我們比較缺乏判斷正誤的權威依據。
此外,育兒知識也是分很多流派、學說,眾多育兒專家的觀點可能是側重點不同,甚至相左的。再者,眾說紛紜的育兒知識里也是有偏見、誤區的,例如,很多年前被大家追捧的「不能孩子一哭就能抱」的理論,後來也是被眾人推翻。
育兒是我們人生中一次大型實踐,實踐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實踐就可能會有偏差。
放在一個生命的成長全周期來說,很難說一時的育兒方式到底孰是孰非,所以我們大不必為了孩子的某些非原則性的生活撫育方式,對其他的輔助撫養人不屑一顧,或全盤否定。
方式可能會有不同,但大家的心意是相通的。
我們常常在討論親密關係的時候會說,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其實,這個放在育兒的問題上,一樣適用。在不是原則問題上適當「失聲」,為家庭營造一份輕鬆的環境,不論對我們自己、家人,還是對那個懵懂無知的小寶貝,都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成長環境。
Lesson & Learn
在老一輩人願意的情況下,用他們的付出,換自己需要的時間、精力,換娃的長大,這筆賬沒啥不划算。育兒問題上,我們的從書本、網路上獲取的知識未必絕對權威;老人養育過一代人,經驗屬於個體,也未必全然科學。但理論加實際,可以互補,走得又快又穩。03職場媽媽是萬能的?認慫吧~
在重返職場後一個月內,我全然不管自己還在哺乳期,迅速就把原來負責的工作全部接手了。
那時每天上班有一小時的哺乳時間,家裡距離公司遠,沒辦法回去,我就選擇背奶。每天3次,每次20分鐘。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糧食」的產出越來越少,常常是我在洗手間的小隔間里急得滿頭大汗也沒有多少母乳。本來上班後陪娃的時間就減少了,再加上這種狀態,一股愧疚感愈來愈烈。
與此同時,工作上的壓力也讓我力不從心。
老人身體不太好,晚上我堅持帶娃睡,無奈娃又是個睡渣,常常哄睡我就弄得身心俱疲。
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工作上精力不濟,業績也急劇下滑。可我不甘心,不希望被人說是升級當媽後,工作能力降級,於是常常好不容易把娃弄睡著後,自己再躡手躡腳的爬起床加班。如此反覆,整個人的狀態慘不忍睹。
後來發現,很多職場媽媽在休假前,或者重返職場後,都進行了工作崗位的調整;還有的媽媽以退為進,調整了職場賽道,改為從事公司其他崗位的工作。
與其說這些是一種被迫的「降級」,不如說是一種主動的自我保護。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我們要適時、果斷的做出取捨,如果娃優先,那麼就要允許自己的工作表現遜色些,而不是要硬撐著「職場媽媽什麼都行的」光環,最後得不償失。
Lesson & Learn
媽媽不是超人,不是鋼鐵女俠,職場媽媽更不是。在照顧好小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多聆聽自己身體發出的信號,也要給自己內心以時間和空間。適當示弱,讓外界,不論老公還是職場上級、同事知道自己需要幫助。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唯結果論,但對方也會看到我們努力的樣子。走不動的時候,停一停,靠一靠,不礙事。04工作與育兒絕對平衡?想太多!
有娃後,工作與育兒的平衡是很多職場媽媽面臨的大難題。
我也看了很多職場媽媽的時間管理實踐,做過很多時間管理方面的嘗試,各種管理工具使用下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總結下來,我恍然意識到,工作與育兒平衡本身可能就是個偽命題,真正的平衡是要在工作和生活育兒之間去做快速的切換。工作的時候,全情投入;帶娃陪娃時,全身心的當好媽媽。
當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哲學家肯·威爾伯這樣說過:對大多數人來說,現實的挑戰不是讓他們突破自我界限,而是讓他們更具可滲透性。這挑戰不是一味想要獲取最高的意識層次,而是要多學學,怎樣在意識的不同狀態和階段之間更自由地轉換。
這要求理解並適應完全相反的遊戲規則,這就是日常生活的特點所在。
想想自己以前,常在帶娃的時候打工作電話,以充分利用時間完成工作沾沾自喜;又有些時候,上班的時候惦記著娃的事情沒有安排好,表面上看起來雲淡風輕,其實心裡早已上火冒煙。不知道這是不是時代的通病,我們不善於在一個時間維度里只處理單一的事情,一定要多軌道同步處理好多件事情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對時間的掌控。
明白這些道理後,我漸漸主動將工作和育兒主動剝離開,即便有些時候沒有什麼事情忙,我也不再像以前故意去找些工作,將時間填滿,而是留白、放空,讓自己閑下來。
Lesson & Learn
同步處理工作和育兒的N項事情並不意味著是時間處理的高手,恰恰相反,我們成為了時間的傀儡,同時,這也說明了,我們在該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沒有全情投入。分神恰恰是對時間最大的浪費,因為時間的效率沒有被最大限度的利用。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精力管理,觀察自己,做記錄吧,發現自己工作最大產出量和帶娃時產出最大量,然後在相應的時間段,去心無旁騖的做那件事。總結
回顧左手工作、右手娃的這幾年,我常常會有「為什麼生娃、養娃要渡劫?」的靈魂發問,但娃大了之後才發現,與其說養育是一個不斷跳坑、踩坑的過程,不如說是自我覺察、自我更新的過程。
不論是生活上外包、與老人帶娃和諧相處,還是工作上的「認慫」、工作和帶娃的平衡,都是我在撫育新生命的過程中痛定思痛的思考。
我的經驗、教訓可能更多是個體的體驗。但我想說的是,為人母是一個很甜蜜的重任,職場媽媽要聰明的偷懶,智慧的用勁,才能在一地雞毛的日常生活中多一份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