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洽——偽滿洲國的始作俑者,遼寧瀋陽人,愛新覺羅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親兄弟穆爾哈齊的後裔,是他送給在天津瀟洒快活的溥儀十萬塊,一封書信,把溥儀迎到了長春,被譽為偽滿洲國的始作俑者,首功之臣。
是他——1932年偽滿洲國建國之後,出任偽滿洲國財政部總長兼偽吉林省省長,1934年出任偽財政部大臣,1936年轉任偽宮內府大臣。
是他——被張作霖作為特殊人才,特聘到瀋陽的東北講武堂,任教務長,在「東北王」的手下最高任到吉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成為吉林軍政首腦張作相手下的第一人。
是他——出賣東北的罪魁禍首,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大漢奸罪人,被釘在漢奸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也是他——在聽到日本天皇投降的消息時,面對滿朝大臣和日軍首腦,突然爆發出哈哈大笑,不可抑制,直到身邊的人提醒時,仍然不改笑容。
熙洽為什麼在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突然發笑,是歷史上的一個謎,讓我們試著從他的一生軌跡,來解讀一下這個大漢奸的那一刻的內心世界吧。
熙洽,字格民,又名熙生子。雖然在他出生時清朝廷已經日薄西山,可這個滿腹經綸的大帥哥,還是立下凌雲之志。
他自幼在皇家子弟學校學習,後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攻讀,1911年回國,不等他大展抱負,他一心復興的大清已經灰飛煙滅,甚至一些年輕的新貴已經剪掉辮子,脫掉老氣橫秋的長袍馬褂,換上了時髦的西裝革履,梳著油亮的小分頭,包括故宮裡的那位小皇帝,也迷戀起新鮮的洋玩意兒。
在這樣的背景下,熙格民因為才華和能力得到東北王張作霖的愛重,來到瀋陽的東北講武堂任職,第一次踏上了他們祖上龍興的這塊土地,從此節節高升,算是初步圓了他的一個小目標。
九一八事變的槍聲宛如給他打了一針強心劑,他突然發現,幼時的夢想似乎有了實現之機。作為滿腹經綸的才子,熙格民自然熟知中國歷史,古往今來,借雞生蛋的成功例子還少嗎?就說大清的入主中原,不也是被吳三桂這老小子請進關的,別人能成功,我熙格民為啥不行?
以熙洽的個性,絕不肯放過這天賜良機,他早就有自己的理念:"寧贈友邦,不予國人"。他立即宣布:脫離南京政府與張學良的管轄,成立自治政權。當時,距離九一八事變剛過去十天。
在他的主動納降下,關東軍不廢一兵一卒,就佔領了吉林省。勝利來得太過容易,連日本國內都懶得宣傳。
隨後,熙格民做了一個動作,上呈給寓居天津的主子一封「勸進表」,希望溥儀能夠君臨長春,藉助關東軍的勢力,「先據滿洲,再圖關內」,現在國內亂象叢生,只要時機到了,有關東軍的軍力財力幫助,復辟大清,又有何難?
溥儀看到這封信,動心了嗎?動了,來長春了嗎?眾所周知,儘管有過掙扎和悔恨,溥儀還是來到長春。在那個黃沙漫天的料峭春寒的日子裡,熙洽穿戴著完整的大清朝服,率領長春城裡的遺老遺少們,跪倒在站台之上,面對下車的溥儀叩頭三呼萬歲的時候,是多麼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啊。
但是沒多久,熙洽就深深地失望了,不僅對於出爾反爾、反利用了他的日本關東軍失望,還有他如大旱之望雲霓請來的「小皇帝」。日本人不過是需要偽滿洲國這一塊遮羞布來掩飾他們的狼子野心,沒多久,就連表面的功夫都懶得做了,皇帝見了日本人都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何況臣下?
皇帝的做派也絕不是熙洽幻想中的真龍天子,不過是一個被日本人玩弄於股掌之上的提線木偶而已,甚至連生命都沒有保障。一支幾百人的親兵衛隊,沒幾天就被解散……
日本人當然知道熙洽是個厲害角色,沒多久,就撤掉了他的偽省長一職,調換個沒有任何實權的閑職。到此時,熙洽反而看淡了一切,既然不過是傀儡道具,省長也罷,偽宮內府大臣也罷,都是日本人的玩意兒罷了。
從此,熙洽不肯再小心翼翼地臣服在日本人的腳下了。一次議會時,他敢於當著「滿朝文武」和關東軍首腦,對著頂撞他的日本人甩過去一個響亮的大耳光;他放浪形骸了,流連於聲色犬馬,茶樓酒肆。
女人,賭博,飲酒,一個豪華的府邸,被他攪和得烏煙瘴氣,偌大的長春城裡到處都流傳著他的搞笑荒唐事兒。他在紙醉金迷中得到解脫,也許,只有醉夢中,才能重溫他那復辟大清的美夢。
如是,當日本天皇投降的消息傳來,他哈哈狂笑,笑到眼淚都流出來了,大概就不難理解了。
聽聞日本天皇投降,大漢奸哈哈大笑,「偽滿省長」喜從何來?
熙洽——偽滿洲國的始作俑者,遼寧瀋陽人,愛新覺羅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親兄弟穆爾哈齊的後裔,是他送給在天津瀟洒快活的溥儀十萬塊,一封書信,把溥儀迎到了長春,被譽為偽滿洲國的始作俑者,首功之臣。
是他——1932年偽滿洲國建國之後,出任偽滿洲國財政部總長兼偽吉林省省長,1934年出任偽財政部大臣,1936年轉任偽宮內府大臣。
是他——被張作霖作為特殊人才,特聘到瀋陽的東北講武堂,任教務長,在「東北王」的手下最高任到吉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成為吉林軍政首腦張作相手下的第一人。
是他——出賣東北的罪魁禍首,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大漢奸罪人,被釘在漢奸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也是他——在聽到日本天皇投降的消息時,面對滿朝大臣和日軍首腦,突然爆發出哈哈大笑,不可抑制,直到身邊的人提醒時,仍然不改笑容。
熙洽為什麼在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突然發笑,是歷史上的一個謎,讓我們試著從他的一生軌跡,來解讀一下這個大漢奸的那一刻的內心世界吧。
熙洽,字格民,又名熙生子。雖然在他出生時清朝廷已經日薄西山,可這個滿腹經綸的大帥哥,還是立下凌雲之志。
他自幼在皇家子弟學校學習,後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攻讀,1911年回國,不等他大展抱負,他一心復興的大清已經灰飛煙滅,甚至一些年輕的新貴已經剪掉辮子,脫掉老氣橫秋的長袍馬褂,換上了時髦的西裝革履,梳著油亮的小分頭,包括故宮裡的那位小皇帝,也迷戀起新鮮的洋玩意兒。
在這樣的背景下,熙格民因為才華和能力得到東北王張作霖的愛重,來到瀋陽的東北講武堂任職,第一次踏上了他們祖上龍興的這塊土地,從此節節高升,算是初步圓了他的一個小目標。
九一八事變的槍聲宛如給他打了一針強心劑,他突然發現,幼時的夢想似乎有了實現之機。作為滿腹經綸的才子,熙格民自然熟知中國歷史,古往今來,借雞生蛋的成功例子還少嗎?就說大清的入主中原,不也是被吳三桂這老小子請進關的,別人能成功,我熙格民為啥不行?
以熙洽的個性,絕不肯放過這天賜良機,他早就有自己的理念:"寧贈友邦,不予國人"。他立即宣布:脫離南京政府與張學良的管轄,成立自治政權。當時,距離九一八事變剛過去十天。
在他的主動納降下,關東軍不廢一兵一卒,就佔領了吉林省。勝利來得太過容易,連日本國內都懶得宣傳。
隨後,熙格民做了一個動作,上呈給寓居天津的主子一封「勸進表」,希望溥儀能夠君臨長春,藉助關東軍的勢力,「先據滿洲,再圖關內」,現在國內亂象叢生,只要時機到了,有關東軍的軍力財力幫助,復辟大清,又有何難?
溥儀看到這封信,動心了嗎?動了,來長春了嗎?眾所周知,儘管有過掙扎和悔恨,溥儀還是來到長春。在那個黃沙漫天的料峭春寒的日子裡,熙洽穿戴著完整的大清朝服,率領長春城裡的遺老遺少們,跪倒在站台之上,面對下車的溥儀叩頭三呼萬歲的時候,是多麼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啊。
但是沒多久,熙洽就深深地失望了,不僅對於出爾反爾、反利用了他的日本關東軍失望,還有他如大旱之望雲霓請來的「小皇帝」。日本人不過是需要偽滿洲國這一塊遮羞布來掩飾他們的狼子野心,沒多久,就連表面的功夫都懶得做了,皇帝見了日本人都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何況臣下?
皇帝的做派也絕不是熙洽幻想中的真龍天子,不過是一個被日本人玩弄於股掌之上的提線木偶而已,甚至連生命都沒有保障。一支幾百人的親兵衛隊,沒幾天就被解散……
日本人當然知道熙洽是個厲害角色,沒多久,就撤掉了他的偽省長一職,調換個沒有任何實權的閑職。到此時,熙洽反而看淡了一切,既然不過是傀儡道具,省長也罷,偽宮內府大臣也罷,都是日本人的玩意兒罷了。
從此,熙洽不肯再小心翼翼地臣服在日本人的腳下了。一次議會時,他敢於當著「滿朝文武」和關東軍首腦,對著頂撞他的日本人甩過去一個響亮的大耳光;他放浪形骸了,流連於聲色犬馬,茶樓酒肆。
女人,賭博,飲酒,一個豪華的府邸,被他攪和得烏煙瘴氣,偌大的長春城裡到處都流傳著他的搞笑荒唐事兒。他在紙醉金迷中得到解脫,也許,只有醉夢中,才能重溫他那復辟大清的美夢。
如是,當日本天皇投降的消息傳來,他哈哈狂笑,笑到眼淚都流出來了,大概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