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公元223年的初夏,西蜀白帝城中,劉備,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掙扎著仰起身來,虛弱而堅決地將江山與子嗣悉數託付給了他最信任的謀臣武將。然後緩緩閉上了雙眼,與這個他失意過、奮鬥過、擁有過的世界作了永恆的訣別。在他身後,青史謚曰:昭烈帝。昭者,明心見性,誠善無欺。烈者,不屈不撓,至死不渝。以此蓋棺劉備的一生,不可謂不精準。年少讀三國,崇拜過曹操的揮斥方遒,傾慕過孔明的慧冠群雄,驚嘆過呂布的鮮衣怒馬。如今再讀三國,卻獨獨欽佩那個在漫長失意路上默默前行的劉皇叔。無它,只因,他面對人生失意與坎坷時的善良,讓我們看到了成大事者必備的格局。
01不忍,是失意時的仁心。
孟子早有言:仁者無敵。而劉備,正是將一個「仁」字踐行到底。建安十二年冬,劉備有過勝利的機會。那年,曹操揮軍南下,進攻荊州。彼時的荊州惴惴不安,州牧劉表病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到了宛城才聽聞曹軍已至的劉備,猝不及防之下只能匆匆撤退。途徑襄陽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如此荊州便唾手可得。但劉備拒絕了。當時的劉備抬頭望天,滿懷悲痛地緩緩說出了四個字:「吾不忍也。」
他不是不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只是,他不忍乘人之危。在兵荒馬亂之中,他毅然帶著十餘萬民眾渡江。在他身後,百萬曹軍不舍晝夜的窮追猛打;在他身邊,十萬百姓生死不棄的亦步亦趨。生死不過一線之間!滔滔漢水,攔住了前路;滾滾塵煙,蒙蔽了人心。手下都勸他說:「您帶著這麼多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渡江,若是曹軍來了,又怎麼抵擋得住?您還是捨棄了他們,保住自身要緊啊。」此情此景,劉備拒絕了屬下的勸告,並說出了千古不朽的一句話:「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依舊是不忍,依舊是保持仁心。不忍辜負信任,不忍生靈塗炭,不忍見死不救。所謂不忍,是為「仁」。在失意時,面對利益,誰能沒有幾分心動?但是劉備卻用選擇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比利益更珍貴的東西。得意時不作惡,可嘉;失意時不作惡,可佩。秉持仁義,是良善,是正道,更是心中裝進了天下眾生的氣魄與襟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者大智,無愧於心,歲月與未來必定予其饋贈。仁者大勇,立身清明,驚濤駭浪也無法讓他後退。
02不欺,是失意時的誠心。
劉備本是鼎立的三足中最沒有勝算的一個。雖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所謂的「劉皇叔」,更像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架子。他不但沒享受過什麼宗室福利,而且幼年喪父,依靠母親織席販履為生,小時候日子過得很苦。但後來,他卻成了後備軍團最紮實的一方霸主。文有卧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武有五虎,衝鋒陷陣,為蜀漢江山保駕護航。能有如此蛻變,劉備靠的,是一顆誠心。
建安十三年,劉備南逃至當陽,終於被曹操麾下的精騎快馬追上,妻兒都被曹軍團團包圍。這時,趙雲忽然掉頭,反向沖入曹軍陣中。旁人大驚失色,莫非這趙子龍,是要投降曹操了嗎?劉備卻篤定地說,子龍從我患難之時就跟隨我了,他不會被榮華富貴所動搖,也絕不會背棄我。果然,英猛無比的趙雲正與曹軍浴血廝殺,一夜酣戰後,終於衝破重圍,捨命救下了劉備的幼子阿斗,但身負重傷的糜夫人卻因為不想拖累趙雲和阿斗投井自殺。趙雲快馬加鞭將阿斗護送至劉備面前,下馬伏地,哭著謝罪。不料,劉備接過襁褓中的嬰兒後,卻往地上一扔,悲憤道:「為你這孺子,差點痛失我一員大將!」趙雲又驚又感動,連忙撿起阿斗,泣拜道:「我願肝腦塗地,萬死不辭。」後人詩言:「無由撫慰忠臣意,故把親兒擲馬前。」亂世之中,要收穫誠心,難;失意之時,要交出誠心,更難。但劉備在人生最落魄的時候,依然能誠心地信任他的追隨者,誠心地體恤他的追隨者。也許有人不屑,劉皇叔的手段,不過是收買人心罷了。可人心,又豈能靠收買得來?利益只能交換利益,收買得來的人心,或許能籠絡一時,但絕留不住一世。真正的人心,全是用誠心換回來的。也只有得人心者,才能真正有所成就,真正前途寬闊。
03不亂,是失意時的雄心。
第一次在隆中見到諸葛亮時,劉備也是失意的。面對眼前這位智慧過人、彷彿能將世間人心洞穿的卧龍先生,他自嘲無謀又莽撞,才落得如此尷尬的境地。然而話鋒一轉,他又誠懇而堅定地告訴諸葛亮:「即便如此,但我志猶未已。」是啊,縱使這一路走來,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劉備心中那份匡扶正道、安定天下的志氣從未泯滅過。這是志向,亦可謂之雄心。古今中外,但凡能有一番作為者,必有雄心。正如劉備,他重情,但絕不濫情。
赤壁之戰後,孫權聽從周瑜之計,將妹妹嫁給劉備作繼室,還借口吳國太夫人不願小女遠嫁,讓劉備過江去完婚。東吳的算盤打得響,名為兩國聯姻,實欲牽制劉備,好脅迫諸葛亮交出荊州。但劉備也有雄心,聯吳是抗曹計劃的必要一步。於是他坦然接受了東吳的婚議,於建安十四年的冬天,在趙雲、孫乾等人的陪同下,堅定地邁入了吳國的大門。在東吳,面對吳國太的示好,面對風姿綽約的溫柔鄉,劉備始終沒有被遮蔽雙眼,沒有沉溺於安逸,在完婚後毅然攜孫夫人離開,繼續開創自己的事業。真正的雄心,是失意時不自暴自棄,頭腦清醒,積極進取,也是低谷時韜光養晦,用蟄伏來為更好的迸發蓄力。雄心不是野心,而是高志,是遠見,是不服輸不認命。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倔強吶喊,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鐵肩擔當。更是在混沌的世間澄明心境,分得清主次,經得起誘惑,始終明白自己要什麼,不計一時得失,不被一葉障目。
04不撓,是失意時的恆心。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是指人面對逆境和挫折時的反應和處理能力。劉備,就是一個擁有超強逆商的人。他少年貧賤,半生漂泊,曾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兩失徐州,棄逃樊城,敗走漢津……一部三國史,斑斑可見劉備的曲折與失落。但命運讓他屢戰屢敗,他卻選擇了屢敗屢戰。從寄人籬下到佔據荊、益二州,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劉備有運氣,有貴人,但更多倚仗的,則是劉備本人的一顆恆心,是他失意時永不言敗的堅持。縱使已經百折,依舊不撓。連他這一輩子最大的敵人、那位意氣風發、戰績赫赫的曹孟德,都曾經舉杯對他說,天下英雄,不過你與我兩個人而已。我們這一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諸葛亮一樣,天賦異稟,滿身技能,一路開掛;也很難像孫權一樣,含著金湯匙出生,有家族親人為你鋪好花團錦簇的前路。普通人更可能是像劉皇叔那樣,手握一副並不怎麼樣甚至有點稀巴爛的牌,但依然要堅持把它打下去。
因為只有打下去,才有贏的可能。面對挫敗與逆境:退回來,前功盡棄,萬事皆休。堅持住,守得雲開,柳暗花明。迎上去,東山再起,天地煥新。就像《老人與海》中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而那些打不倒你的,必會使你更強大。也唯有自己先傾盡全力,旁人來肯來鼎力相助。要知一個人的修行,且去看他失意時的涵養。要見一個人的格局,就去看他失意時的樣子。你若不放棄命運,命運也必將厚待你。
當你撐不下去的時候,請來讀讀劉備的人生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公元223年的初夏,西蜀白帝城中,劉備,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他掙扎著仰起身來,虛弱而堅決地將江山與子嗣悉數託付給了他最信任的謀臣武將。
然後緩緩閉上了雙眼,與這個他失意過、奮鬥過、擁有過的世界作了永恆的訣別。
在他身後,青史謚曰:昭烈帝。
昭者,明心見性,誠善無欺。
烈者,不屈不撓,至死不渝。
以此蓋棺劉備的一生,不可謂不精準。
年少讀三國,崇拜過曹操的揮斥方遒,傾慕過孔明的慧冠群雄,驚嘆過呂布的鮮衣怒馬。
如今再讀三國,卻獨獨欽佩那個在漫長失意路上默默前行的劉皇叔。
無它,只因,他面對人生失意與坎坷時的善良,讓我們看到了成大事者必備的格局。
01
不忍,是失意時的仁心。
孟子早有言:仁者無敵。
而劉備,正是將一個「仁」字踐行到底。
建安十二年冬,劉備有過勝利的機會。
那年,曹操揮軍南下,進攻荊州。
彼時的荊州惴惴不安,州牧劉表病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到了宛城才聽聞曹軍已至的劉備,猝不及防之下只能匆匆撤退。
途徑襄陽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如此荊州便唾手可得。
但劉備拒絕了。
當時的劉備抬頭望天,滿懷悲痛地緩緩說出了四個字:「吾不忍也。」
他不是不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只是,他不忍乘人之危。
在兵荒馬亂之中,他毅然帶著十餘萬民眾渡江。
在他身後,百萬曹軍不舍晝夜的窮追猛打;
在他身邊,十萬百姓生死不棄的亦步亦趨。
生死不過一線之間!
滔滔漢水,攔住了前路;滾滾塵煙,蒙蔽了人心。
手下都勸他說:「您帶著這麼多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渡江,若是曹軍來了,又怎麼抵擋得住?您還是捨棄了他們,保住自身要緊啊。」
此情此景,劉備拒絕了屬下的勸告,並說出了千古不朽的一句話: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依舊是不忍,依舊是保持仁心。
不忍辜負信任,不忍生靈塗炭,不忍見死不救。
所謂不忍,是為「仁」。
在失意時,面對利益,誰能沒有幾分心動?
但是劉備卻用選擇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比利益更珍貴的東西。
得意時不作惡,可嘉;
失意時不作惡,可佩。
秉持仁義,是良善,是正道,更是心中裝進了天下眾生的氣魄與襟懷。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者大智,無愧於心,歲月與未來必定予其饋贈。
仁者大勇,立身清明,驚濤駭浪也無法讓他後退。
02
不欺,是失意時的誠心。
劉備本是鼎立的三足中最沒有勝算的一個。
雖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所謂的「劉皇叔」,更像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架子。
他不但沒享受過什麼宗室福利,而且幼年喪父,依靠母親織席販履為生,小時候日子過得很苦。
但後來,他卻成了後備軍團最紮實的一方霸主。
文有卧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武有五虎,衝鋒陷陣,為蜀漢江山保駕護航。
能有如此蛻變,劉備靠的,是一顆誠心。
建安十三年,劉備南逃至當陽,終於被曹操麾下的精騎快馬追上,妻兒都被曹軍團團包圍。
這時,趙雲忽然掉頭,反向沖入曹軍陣中。
旁人大驚失色,莫非這趙子龍,是要投降曹操了嗎?
劉備卻篤定地說,子龍從我患難之時就跟隨我了,他不會被榮華富貴所動搖,也絕不會背棄我。
果然,英猛無比的趙雲正與曹軍浴血廝殺,一夜酣戰後,終於衝破重圍,捨命救下了劉備的幼子阿斗,但身負重傷的糜夫人卻因為不想拖累趙雲和阿斗投井自殺。
趙雲快馬加鞭將阿斗護送至劉備面前,下馬伏地,哭著謝罪。
不料,劉備接過襁褓中的嬰兒後,卻往地上一扔,悲憤道:「為你這孺子,差點痛失我一員大將!」
趙雲又驚又感動,連忙撿起阿斗,泣拜道:「我願肝腦塗地,萬死不辭。」
後人詩言:「無由撫慰忠臣意,故把親兒擲馬前。」
亂世之中,要收穫誠心,難;失意之時,要交出誠心,更難。
但劉備在人生最落魄的時候,依然能誠心地信任他的追隨者,誠心地體恤他的追隨者。
也許有人不屑,劉皇叔的手段,不過是收買人心罷了。
可人心,又豈能靠收買得來?
利益只能交換利益,收買得來的人心,或許能籠絡一時,但絕留不住一世。
真正的人心,全是用誠心換回來的。也只有得人心者,才能真正有所成就,真正前途寬闊。
03
不亂,是失意時的雄心。
第一次在隆中見到諸葛亮時,劉備也是失意的。
面對眼前這位智慧過人、彷彿能將世間人心洞穿的卧龍先生,他自嘲無謀又莽撞,才落得如此尷尬的境地。
然而話鋒一轉,他又誠懇而堅定地告訴諸葛亮:「即便如此,但我志猶未已。」
是啊,縱使這一路走來,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劉備心中那份匡扶正道、安定天下的志氣從未泯滅過。
這是志向,亦可謂之雄心。
古今中外,但凡能有一番作為者,必有雄心。
正如劉備,他重情,但絕不濫情。
赤壁之戰後,孫權聽從周瑜之計,將妹妹嫁給劉備作繼室,還借口吳國太夫人不願小女遠嫁,讓劉備過江去完婚。
東吳的算盤打得響,名為兩國聯姻,實欲牽制劉備,好脅迫諸葛亮交出荊州。
但劉備也有雄心,聯吳是抗曹計劃的必要一步。
於是他坦然接受了東吳的婚議,於建安十四年的冬天,在趙雲、孫乾等人的陪同下,堅定地邁入了吳國的大門。
在東吳,面對吳國太的示好,面對風姿綽約的溫柔鄉,劉備始終沒有被遮蔽雙眼,沒有沉溺於安逸,在完婚後毅然攜孫夫人離開,繼續開創自己的事業。
真正的雄心,是失意時不自暴自棄,頭腦清醒,積極進取,也是低谷時韜光養晦,用蟄伏來為更好的迸發蓄力。
雄心不是野心,而是高志,是遠見,是不服輸不認命。
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倔強吶喊,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鐵肩擔當。
更是在混沌的世間澄明心境,分得清主次,經得起誘惑,始終明白自己要什麼,不計一時得失,不被一葉障目。
04
不撓,是失意時的恆心。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是指人面對逆境和挫折時的反應和處理能力。
劉備,就是一個擁有超強逆商的人。
他少年貧賤,半生漂泊,曾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兩失徐州,棄逃樊城,敗走漢津……
一部三國史,斑斑可見劉備的曲折與失落。
但命運讓他屢戰屢敗,他卻選擇了屢敗屢戰。
從寄人籬下到佔據荊、益二州,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劉備有運氣,有貴人,但更多倚仗的,則是劉備本人的一顆恆心,是他失意時永不言敗的堅持。
縱使已經百折,依舊不撓。
連他這一輩子最大的敵人、那位意氣風發、戰績赫赫的曹孟德,都曾經舉杯對他說,天下英雄,不過你與我兩個人而已。
我們這一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諸葛亮一樣,天賦異稟,滿身技能,一路開掛;
也很難像孫權一樣,含著金湯匙出生,有家族親人為你鋪好花團錦簇的前路。
普通人更可能是像劉皇叔那樣,手握一副並不怎麼樣甚至有點稀巴爛的牌,但依然要堅持把它打下去。
因為只有打下去,才有贏的可能。
面對挫敗與逆境:
退回來,前功盡棄,萬事皆休。
堅持住,守得雲開,柳暗花明。
迎上去,東山再起,天地煥新。
就像《老人與海》中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而那些打不倒你的,必會使你更強大。也唯有自己先傾盡全力,旁人來肯來鼎力相助。
要知一個人的修行,且去看他失意時的涵養。
要見一個人的格局,就去看他失意時的樣子。
你若不放棄命運,命運也必將厚待你。